意气风发的他巧遇偶像,你会怎样?很久很久以前,朋友介绍我听蒋勋老师的《蒋勋细说红楼梦》。她是每天都听得,并且入了迷,发了痴,所以竭力向我推荐,还发了音频链接给我。在此之前,我看过马瑞芳老师的《红楼梦》讲座,所以,对她的推介并不怎么上心。心道:同一部《红楼梦》他还能讲出花来,大约又是拾人牙慧。但是,她一再的强调、建议。让我盛情难却之际,又有了那么一点点好奇,还是点开一个音频尝试着听了一下。不同于马老师的慷慨激昂、抑扬顿挫。一道温暖和煦的嗓音伴着舒缓悠扬的乐声响起,如轻风过耳、如泉水淙淙、又如幼时躺在母亲怀里听婶子大妈们拉家常般细语绵绵。是的,就是拉家常。蒋勋老师用这独特的叙述方式,引领着我们走入大观园,看雨打芭蕉、听落花流水、旁观贾府中那些少男少女成长的故事、感受着贵族家庭的喜乐悲欢。没有褒谁、贬谁,而是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态去看宝黛之间的爱情纠葛……众生皆平等。甚至说薛蟠是个被妈妈惯坏了的好孩子,也是我第一次从他那里听到的。非常中肯的评语。从那一刻起,我开启了追听模式。白天听,晚上听。吃饭听、如厕听。走路听、睡觉听。夜晚更是常常伴着他那醇厚的嗓音,进入梦乡。蒋勋老师的《红楼梦》分析的是细致、透彻的,既有与红学家们一致的观点,也有独到新颖之处。比如,他会着重介绍莺儿打络子时关于配色的问题。比如,他会就茄子鲞介绍贵族的饮食文化。说俗语说过要富过三代才懂得吃。暴发户是不知道怎么吃的?以为大鱼大肉就叫吃是错的。富贵人家吃的其实并不是山珍海味,他们讲究的是做工的细腻,到最后就变成了文化。他还举例自己曾在一个朋友(财政部长的儿子)家吃过一种豆腐。那是把豆腐煮48小时(中间不能熄火),豆腐中间煮成了“冻”,然后把四周切掉不要,只要中间部分。再用鲍鱼,干贝,鸡熬汤淋上……他还说他小时候,父亲出了一个“五月黄梅天”的上联,让他们兄妹六个对下联。他对了个“三星白兰地”,被父亲责怪态度不端正。他又说,他小时读书那会,放学后为了能跟要好的同学多待一会,会陪着那位同学故意绕道回家。甚至,过自己家门不入,将同学送到家后,才独自返回。……
一岁的他完全不是就着《红楼梦》说《红楼梦》,既穿插了自己的故事,也旁征博引了别的典故、趣事,令人耳目一新之外,也受益匪浅。而我,偏偏就是那种吃了一枚好吃的鸡蛋后,定要将那只下蛋鸡找出来,瞧瞧它长得什么模样的人。于是,到网上去百度他的种种。去了解他的生平、他的情感、他的成就……甚至从不买书的我,还特地网购了他的一本《少年》。奈何那本书我看了很久,也没有看完。原因无他,只是我的水平尚不能够读通、理解、消化那本书。反正,从此我便将他列为我的偶像之一(我的另一个偶像是白先勇,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)。所以,当某一天我在头条东逛西荡,猛然发现蒋勋老师也在这里开僻了一块小天地时,那种欢喜与激动是不言而喻的。他乡遇故知,久旱遇甘霖!刹那间,我觉得头条太强大了,不,是太高大了。高大到,连蒋勋老师这样级别的也愿屈尊降纡来此耕耘。让我有离偶像更近一步的感觉。仿佛他就在身边,触手可及、呼吸相闻。不再是天边月、高山莲那般只可仰止。除此,也有一种与本尊同框的自豪感。虽然只能隔三岔五的见到他的文字,但也足矣。他的行文依旧睿智不凡、云淡风轻、从容不迫。他拍下的池上的稻田、云树花影,一幅幅光影流动却呈现出一种静美的画面感。哦对了!他除了是作家、还是画家、美学布道者。至于更多的传奇身份,都没得到他的认证过。